近期,中国在7月13号一天之内,顺利接收了三架波音客机,这一事件令外界惊呼罕见。波音客机被视为美国制造业的“最后希望”,因此中美之间关于这一产品的贸易与交付历来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这种情况下,外媒纷纷解读此举为中美关系回暖的标志,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外媒开始猜测,三架波音飞机的交付如此罕见,可能意味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将为即将召开的高峰会议铺平道路。这也使得特朗普在9月3日访华的可能性,以及他受邀参加中国抗战胜利阅兵的几率逐渐上升,预示着两国关系的潜在积极变化。
外媒如此关注特朗普的访华,反映出一种大国主宰世界的思维模式。在当前全球舆论的格局中,美西方在话语权方面仍具显著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在舆论战中帮助美国抢占先机,也使得许多西方媒体在分析国际关系时,容易陷入“强权即真理”的思维框架。当特朗普如果出现在9月3日的阅兵仪式上,这对于一些外媒来说,仿佛标志着美国对中国作为平等大国的承认,意味着美国愿意与中国及俄罗斯等国共同分享世界的治理权。
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朗普访华的可能性实际上反映了中美两国能否在尊重和避免冲突的基础上相处。因此,若特朗普在9月3日如约而至,这可能暗示美国已经意识到在对抗中无法占据上风,愿意与中国和平共处;反之,如果他缺席这一重要时刻,则可能意味着美国尚未认输,仍会继续与中国进行激烈的斗争。
然而,这种解读未必反映中美关系的现实,更像是西方媒体基于自身思维定势对两国未来的臆测。从现状来看,特朗普本人确实有意访华,但他的幕僚以及一些鹰派人士是否支持他在9月3日的行程,则尚未可知,这与中美之间的互信程度密切相关。
目前,中国同意接受波音飞机且与美国在关税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框架协议,而美国也在积极寻求与中国的高层对话。此前,中美两国外长在东盟峰会上见面,这些都是两国努力改善关系的积极迹象。因此,良性互动的增加使得特朗普在9月3日访华并参加阅兵的几率提高。
最后,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特朗普是否选择在9月3日前后到访并参加抗战胜利阅兵仪式,对中国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中美之间的长期竞争格局不会因特朗普的到来而根本改变,美国在遏制中国方面的设想也不会发生实质性转折。美国是否愿意平等地看待中国,关键在于中国自身的强大,而不是美国的意图。只要中国继续提升经济和国防实力,即便特朗普不来,也会被迫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反之,如果中国的实力不足以支撑其国际地位,那么无论特朗普是否到场,都会继续施加压力。因此,从整体上看,特朗普何时来访,其实并不重要。